后入内射无码人妻一区_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_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劲_影音先锋每日最新AV资源网_free性欧美hd另类

航空教育網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航空教育 > 航空學院

航空學院

李成智——立足歷史 關注現(xiàn)實

hkxyedu 2012-08-25 14:06:45航空學院
《中國科學報2012年8月13日人物版報道:李成智:立足歷史 關注現(xiàn)實■本報實習生 曾西平第一次見到李成智時,他正在做一個關于中國民用飛

《中國科學報2012年8月13日人物版報道:

李成智:立足歷史 關注現(xiàn)實

■本報實習生 曾西平

第一次見到李成智時,他正在做一個關于中國民用飛機發(fā)展歷程的講座。他對民用飛機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和癥結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介紹和分析。

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教授長期從事世界航空、航天發(fā)展史的研究,同時又涉足科技政策與發(fā)展戰(zhàn)略和公共管理等學科,在交叉學科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國航空航天的現(xiàn)狀。

盡管目前中國大飛機的開發(fā)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李成智卻從科技史的角度出發(fā),對我國的大飛機研制提出了獨到的看法。

【關注大飛機發(fā)展策略】

“我支持中國發(fā)展大飛機,但我們應該認真考慮發(fā)展的策略問題?!崩畛芍钦J為,從世界航空航天史的經驗來看,中國目前在大飛機項目上的一些觀點值得推敲。比如,很多人在文章中說,當年中國的運-10飛機與歐洲的空客幾乎同時上馬,如果我們的運-10沒有被各種因素打斷,本可預期有一個和現(xiàn)在空客相同的發(fā)展路徑。李成智卻認為兩者之間并沒有可比性。因為法國是世界航空的故鄉(xiāng),德、英等國在航空技術領域也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西歐在航空人才的儲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及航空技術上的整體實力很強,“不少方面美國、俄羅斯都比不過,中國發(fā)展運-10的時候,還沒有這樣的底子”。

在李成智看來,按中國目前發(fā)展大飛機的路徑,“2014年試飛,沒太大問題,2016年交付也沒太大問題”,問題在于,目前中國的“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并非完全自主研制,為中國大飛機提供部件的都是世界上的老牌公司。這樣一來,中國的大飛機當然能夠制造出來,可隨后就會面臨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中國航空的實際水平,不一定會因為大飛機而帶動起來。因為技術買不進來,也引進不了,尤其美國在高新技術方面對中國的封鎖完全是公開化的,歐洲稍一放開,美國就著手打壓。

其次,中國制造出來的大飛機,還可能面臨經濟可行性方面的困境。與空客相比,中國的大飛機限于批量,價格難以降低。與此同時,中國使用自己的大飛機,勢必減少向國外采購的訂單。美國的價格策略是飛機的單價與購買的數量反相關,這樣一來,反而增加了大飛機的成本。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在經濟上都不劃算。

再次,中國大飛機生產出來后,需要從零積累自己的信譽度,美國在試航證發(fā)放上的關卡限制會很大;國內各航空公司習慣了波音等成熟模式,要轉換操作和管理習慣也是一筆很大的成本。

李成智認為,中國發(fā)展大飛機,上述問題是無論如何都會碰到的,但中國總得從中收獲點什么?!爸袊苄枰环N像搞‘兩彈一星’時那種踏踏實實、臥薪嘗膽的精神”,把規(guī)劃定到20年,甚至50年。只有完全獨立自主獲得自有技術,才不會受制于人,才有能力去爭取國際市場。這種技術上的突破對整體產業(yè)的提升才不枉廢幾代航空人的心血和國家為發(fā)展大飛機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李成智舉了法國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法國從戴高樂時代開始,歷屆總統(tǒng)一直強調獨立自主,軍用飛機絕不用外國的部件和成品。法國航空技術的整體水平也許還沒有中國高,但在策略上很成功:他們選擇在發(fā)動機方面跟美國合作,發(fā)動機的核心機技術由美國控制,但核心機以外的低壓壓氣機、低壓渦輪、進氣道、噴管由法國做,發(fā)動機的盈利兩家平分。雙方都賺了錢,美國的技術也沒有外泄?!笆澜绾娇帐飞系倪@類案例都值得中國在發(fā)展大飛機的過程中認真思考”。李成智說。

【興趣是研究的靈魂】

李成智少年時期便與航空航天結下了不解之緣。1975年,他14歲的時候,按照《青少年科技制作》中的指導制作了一具航空模型,這給他帶來了“特別的快樂”。上大學時,他選擇的專業(yè)是航空自動控制—慣性導航。這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分配到哈爾濱飛機制造廠。

李成智參與的是中國直-9直升機的制造。直-9是仿照法國的機型,工廠內設計、裝配、檢驗、試飛和機動等多個部門共同完成這項工作。他具體負責的工作是直-9試飛環(huán)節(jié)電器儀表的校驗與排故,“應該說技術含量不高”,李成智這樣評價自己當時的工作。

這隱隱約約成了李成智心中的一個困惑。如果中國飛機制造中的技術含量不高,那其他國家的飛機技術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李成智在工作之余喜歡閱讀《航空知識》雜志,這本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chuàng)辦的科普性雜志經??l(fā)一些航空航天史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吸引著李成智,其中似乎隱含著一些問題的答案,又似乎透露出某種未來的召喚。李成智通過這些文章記住了一個名字:史超禮。這位北航的教授后來成了他的研究生導師。

決定報考研究生的時候,李成智完全沒想到自己最后會選擇科學技術史。當時報考研究生還需要向目標學校寫信索取招生簡章。1984年10月,各個學校的簡章陸續(xù)到來,李成智在北航的資料中發(fā)現(xiàn)了導師史超禮的名字。雖然此前的復習一直是按技術類專業(yè)準備的,但李成智還是毅然報考了北航的社科系,航空航天發(fā)展史研究方向?!爱敃r沒有別的考慮,完全是因為興趣,覺得這個方向很有意思?!?P>李成智考上了北航的研究生,如愿拜在史超禮門下,又得范岱年親炙。兩位導師建議李成智以中國老科學家為研究對象,通過撰寫人物傳記的方式來錘煉史學功底。李成智的研究對象是郭永懷——“兩彈一星”元勛,杰出的空氣動力學家,并由此開始了自己的科學史研究之路。

“在導師向我提出這樣的建議之前,我不知道郭永懷是誰。”李成智只好從翻閱圖書館的卡片開始,由零星的線索而追索到郭永懷的夫人和學生那里,再通過訪談中發(fā)現(xiàn)的新線索而擴展。在兩年的追索和研究中,李成智重走了郭永懷在國內走過的路,他甚至走訪了保密甚嚴的中國核武器研制部門——九院。也得益于郭永懷的人格感召力,許多他曾經工作過的部門、同事或老部下都積極配合這個年輕人的工作。王淦昌、錢三強和周培源等都接受了訪談或提供資料,與郭永懷一道留學的著名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林家翹也專門來信介紹相關情況。

畢業(yè)留校后,李成智有機會系統(tǒng)地考察世界航空航天史。“這一部分是老師的囑托,更大一部分還是自己的興趣?!笔烦Y一直籌劃寫一部“世界航空航天通史”,“這就是老先生的一種責任感,感覺這個行當需要這樣一套書”。遺憾的是史超禮還沒來得及完成這一宏愿就仙逝了。李成智決定繼承導師遺志,繼續(xù)完成這項計劃。

從1988年協(xié)助老師開始這項計劃,到1998年圖書出版,李成智在這部書上花了10年的時間。10年間,沒有任何經費支持,“完全是個人的行為,個人的興趣驅使和導師的囑托”。由顧誦芬院士和史超禮教授主編,李成智主筆的《世界航空發(fā)展史》與《世界航天發(fā)展史》出版后引發(fā)好評,被認為是填補了國內科學技術史研究空白的力作。

李成智這樣總結自己在科學史研究上的心得:“搞研究,資料是基礎性的,還有更核心的靈魂,就是興趣。”

【跨學科研究拓展視野】

“學科是束縛人的東西,應該以問題為核心?!闭劶白约簭目茖W史研究進入公共管理領域的經歷,李成智認為,這種跨越其實僅僅是表面上的,雖然研究的成果常常被人為地歸入不同的專業(yè),但不同的研究背后有一以貫之的問題意識。

李成智進入公共管理領域,多少與北航的發(fā)展思路有關。作為中國較早招收和培養(yǎng)文科研究生的工科大學,北航認為學校應該將文科發(fā)展的重點定在應用型文科。北航的人文學院于是逐漸向公共管理學院轉型。這種學科上的轉型帶來的是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

隨著研究視角的開拓,李成智開始以航空航天史研究積累作為基礎,深入研究航空航天發(fā)展的政策、管理與戰(zhàn)略問題,既包括空中客車成功的經驗、阿波羅計劃的管理創(chuàng)新,也包括中國航空航天發(fā)展的特點與經驗教訓。據了解,他撰寫的專著《中國航天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將于今年出版。李成智認為,航空航天發(fā)展可以從技術、經濟、管理、軍事、政治、社會甚至文化的視角去研究。通用航空和無人機在國際上方興未艾,是國內發(fā)展不夠的重要領域,值得政府和業(yè)界關注。

通用航空是一塊很大的產業(yè),美國的通用航空產業(yè)占到了其GDP的1%,“尤其在中國,發(fā)展通用航空不僅是賺錢的問題,它還能通過飛播造林、飛播種草在治理中國西北、華北的沙漠化過程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李成智說。

在無人機方面,目前發(fā)展最好的是美國和以色列,而國內的發(fā)展與應用還有很大差距。李成智認為通過對這些課題的經濟與環(huán)境分析,有助于相關領域的發(fā)展。這樣的研究,既是多學科的知識背景在具體問題上的聚焦,又是多學科交叉本身帶來的收獲。

李成智認為,不同類型的學科具有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以課題帶學科的科研激勵體制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肮た瓶梢砸哉n題為導向,因為在不同的課題中依據的基本思路和采取的技術路線并沒有太大變化,成果可以得到積累。但對文科而言,以課題為導向容易引起麻煩,‘打一槍換一個地兒’,真正的學術積累很難?!?P>中國的文科科研立項實用主義色彩深厚,政策性的課題容易得到資助,基礎性的、理論性的研究難以得到立項。而課題往往是考核大學教師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這就形成了矛盾:一方面是有學術意義而無實用性的研究得不到立項;另一方面,國家又亟須推動文科的研究,“因為提到社會科學方面的理論,大多都是來自國外,沒有多少中國人的東西”。

在李成智看來,中國的學術研究似乎始終面臨著一個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坝袝r候很著急,急得想打人了,可是又不知道應該打誰?!边@種無從著力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教育與科研的行政化和當下社會的實用主義思想。很多研究者被大量填表、考核、指標和開會之類的非學術性事務占去了時間,“這其實是臃腫的行政化體制虛耗著中國學者的智慧”。

學術名片:

李成智,1961年出生,黑龍江人,博士,教授。先后就讀于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在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工作,從事直-9直升機研制工作。現(xiàn)任北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兼任教育部公共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兼技術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1995年首批入選北京市跨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