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身邊的感動
民航資源網2011年9月8日消息:在乘務員每天都忙碌于執(zhí)行航班來回的路途奔波,熟練地完成機上每道服務程序中,總會感到些許疲憊倦怠,甚至對自己每天都在做的工作有些茫然。當停下腳步,整理一下思緒,發(fā)現在身邊有許多不經意的感動,有些感動來自于同事,有些來自于旅客,還有些時候也會被自己感動,這些都像一劑催化劑給乘務員的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
鏡頭一:為了旅客的健康,我愿做移動支架!
一次航班上,服務程序結束后,一名女性旅客摁了呼喚鈴,乘務員任穎過去問詢后,得知她旁邊的韓國籍男友因患過高血壓病,現在感覺非常不舒服。這時這名韓國籍旅客全身抽搐冒冷汗,坐立不安,手腳發(fā)抖,病情似乎很嚴重。任穎立刻將情況向乘務長報告,并詢問旅客是否有隨身攜帶的藥物,可是旅客告知藥品放在托運行李里了。正在大家努力想辦法的時候,那名男子呼吸急促,手腳抖得很厲害,表情痛苦,病情再次加重,他手指在空中胡亂比劃,口中說著我們聽不懂的韓語。他女友急忙問道:“可以提供氧氣嗎?我們需要吸氧?!比f雁飛和乘務長兩人將氧氣瓶從支架上取下,面罩罩在了旅客的口鼻處。因為那個航班沒有一個空座位,氧氣瓶無法固定在旅客旁邊的座位上,萬雁飛主動提出他負責背著氧氣瓶站在旅客身旁,于是他站在客艙中央背著厚重的氧氣瓶,明顯成了一個標準的固定支架。途中有顛簸他就緊緊地抓著行李架槽,盡量不讓身體晃動。
那名男子吸氧20分鐘左右,臉色明顯紅潤,也不冒冷汗不發(fā)抖了,病情已基本控制。任穎記下了吸氧的具體時間和使用流量,并報告給了乘務長。之后乘務員也得知了一個讓人很感動的消息:其實這名韓籍男性不是旁邊那位女性的男友,只是因為她會韓語,看到他痛苦焦躁,所以幫助乘務員和他進行了溝通。
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哪怕是什么關系都沒有,也可以有那份無私的真情存在。在這個航班中,讓乘務員們感動的有很多:乘務組在搶救旅客中表現出的專業(yè)水準!萬雁飛無怨無悔的做移動氧氣瓶支架!還有那個與生病旅客毫無關系的陌生女性的關心和幫助!
鏡頭二:其實旅客要的并不多!
飛機平飛后,一位老年旅客按了呼喚鈴說想要一杯溫水,乘務員鄔超剛要轉身去服務艙,突然看到老人嘴角因為潰爛而流出了些血水。她想起今天剛帶了一管新的紅霉素軟膏在包里,便問他需不需要。他連聲說:“好的,謝謝你!”鄔超把軟膏和一些餐巾紙遞給了他,便開始去忙自己的工作。沒過多久,老人來到鄔超面前,用雙手奉上藥膏并真誠感謝她的幫助,他說涂上藥膏感覺沒有那么疼了。他們聊了一會,原來這是老人第一次坐飛機,空姐們周到細致的服務讓他感到很溫馨。老人質樸地說:“沒想到飛機上有這么好的服務,空姐又漂亮,這樣的空姐哪里去找?”
當飛機快要下降時,那位老人跑到后服務艙對乘務員們說:“這是一袋紅薯,烤了就能吃,我們自己種的,你們飛的這么晚,嘗一嘗,比外面賣的好吃多了……”乘務員非常感動,老人執(zhí)意要她們收下“禮物”。這是多么可愛的一位老人,用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圍的人,他是那么容易得到快樂,而你也被他所感染,感到了快樂!從這位老人身上,乘務員們相信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會使生活更美好!
在工作中乘務員有時會抱怨旅客的不理解和偶爾的情緒失控,但其實旅客要求的真的并沒有那么多。他們的最大希望是能準點到達目的地,希望能享受到航空區(qū)別于其他運輸工具的獨特服務。只要乘務員用心去關注旅客,讓他感受到被尊重,那旅客回饋的是認可、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