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出手”安徽造金融帝國 曾折戟三峽銀行
“海航集團想在安徽一口氣吃下兩家農商行,一家蕪湖農商、一家合肥農商,今年年初就在談了。”
海航集團有限公司(HNA Group,簡稱“海航集團”)金融版圖上最為薄弱的一環(huán)——銀行,有望在安徽得到補充。
“海航集團想在安徽一口氣吃下兩家農商行,一家蕪湖農商、一家合肥農商。”徽商銀行一名高管向理財周報記者透露,“主要通過和當?shù)卣▏Y委)去談,今年年初就在談了。”
此前海航集團已經擁有了擔保、信托、租賃、保險、銀行牌照,但在銀行方面的構建最為薄弱,旗下僅擁有一家規(guī)模甚小的營口沿海銀行。如果在安徽的投資成功,海航金融控股集團將更加成型。
洽談收購蕪湖農商、合肥農商
從海航方面來看,此次接觸蕪湖農商之前,就已在蕪湖市設立的金融機構——“皖江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與當?shù)卣羞^頻繁的接觸。
“我們還沒有得到確切的消息,如果有消息我們會主動公布的。”蕪湖農商辦公室相關人員說道,并以“只有上面領導才知道具體情況”的理由拒絕了相關問題的回應。而合肥農商行辦公室的電話則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tài)。
“我也是聽說今年初就在談,差不多要定下來了。”安徽當?shù)亓硪幻y行業(yè)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怎么進入、入股多少這些具體方案我們外人不太清楚。這兩家的資質差不多,地理位置也比較靠近,如果同時收購兩家,不排除將來進行整合的可能。”
“蕪湖揚子農村商業(yè)銀行”(簡稱蕪湖農商),成立于2006年,是安徽第一家農村商業(yè)銀行,是在蕪湖市郊區(qū)農村信用合作社聯(lián)合社、轄區(qū)農信社的基礎上合并改制而成。而成立于2007年的“合肥科技農村商業(yè)銀行”(簡稱合肥農商)則是由原合肥市區(qū)農村信用聯(lián)社及所轄11家農村信用社整體改制組建,是國內首家設立于省會城市的農村商業(yè)銀行。
徽商銀行總行人士分析,“這兩家農商行的資產質量還行,這幾年在當?shù)厥袌龅陌l(fā)展情況都還不錯,不相上下。”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蕪湖農商2011年總資產為196億、存款總額139億、貸款總額101億、不良貸款率為0.64%,并實現(xiàn)凈利潤2.18億。
而合肥農商未公布2011年總資產規(guī)模,從年報中可以看到,其2011年的存款總額為205.73億,貸款總額為150億,不良率0.63%,實現(xiàn)凈利潤2.6億。
實際上,蕪湖農商行2006年成立時的資產規(guī)模僅為22.6億,凈利潤為1187萬。合肥農商2007年成立時情況相對更好,當年的資產總額為98.28億,凈利潤4102萬。
對于農商行業(yè)務的快速擴張,都面臨的是核心資本不足的問題,從而影響業(yè)務的擴張。
而合肥農商行在其2011年的年報中提到,“本行2012年主要經營指標的一個重要安排是:資本充足率在增資擴股到位后達到13%以上。”
從2011年蕪湖農商的年報中可看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7.32%和15.96%,分別比上年下降了9.89個百分點和10.45個百分點。”
近幾年來,快速擴張的城商行、農商行普遍采取了增資擴股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的方式解決資本充足率的問題。
其實從2009年,合肥農商行就在上海聯(lián)合產權交易所掛牌,當初的公告顯示“為進一步優(yōu)化資本結構,提高資本充足率,合肥科技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擬實施增資擴股,募集資金60億元以上。截至2009年6月30日,該行凈資產評估為10.24億元,增資成功將使該行凈資產猛增。”
但根據(jù)2009、2010、2011年年報來看,《合肥科技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股方案(草案)》一直處于審議階段,未能跨出實質性一步。
而蕪湖農商行則于2010年6月完成了一次增資擴股計劃。其實,早在2006年蕪湖農商成立之時,蕪湖市政府就承諾,“今后只要有符合條件的優(yōu)秀民營企業(yè)愿意參股農商行,在政策許可的情況下,國有股股權可以全部轉讓。”
蕪湖農商在組織構造上也充分體現(xiàn)了“市場化”原則。行長、副行長提名和選聘均按市場化方式運作,同時在董事會中引入兩名專家作為獨立董事,推行首席官制度。
從海航方面來看,此次接觸蕪湖農商之前,就已在蕪湖市設立的金融機構——“皖江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與當?shù)卣羞^頻繁的接觸。
該公司于2012年1月6日,正式獲得中國銀監(jiān)會的開業(yè)批復,并完成了工商注冊手續(xù)。注冊資本為30億元人民幣,注冊地安徽省蕪湖市,由渤海租賃(海航旗下上市公司)、蕪湖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和美的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
入股三峽銀行失敗
理財周報記者從重慶三峽銀行方面了解到,“增資擴股方案即將公布,海航并未入選。”
然而,雖然外界看來收購計劃已進入關鍵時期,但在最后敲定之前或仍存變數(shù)。海航在其銀行收購史中曾多次陷入最后出局的尷尬境地。
當初亦被看好的入股三峽銀行計劃,近期卻傳來落空消息。理財周報記者從重慶三峽銀行方面了解到,由于受到當?shù)卣淖璧K,海航集團洽談兩年欲參與三峽銀行增資擴股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增資擴股方案即將公布,海航并未入選。”
早在2010年,三峽銀行就開始籌劃增資擴股,并計劃在2年到3年內把資本金增加到50億元。就在2010年9月末,三峽銀行董事長童海洋拜會了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陳峰。三峽銀行官方網站稱,“雙方就各自的改革發(fā)展歷程、經營發(fā)展情況以及未來戰(zhàn)略設想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和有關合作事項進行了初步商討與友好洽談。”
在當時看來,三峽銀行參與此次增資擴股已無懸念,交易最大的懸念是海航集團能最終持股多少、能否取得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從海航集團以往投資金融企業(yè)的手法看,無一不是取得控股權。三峽銀行目前第一大股東為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持股比例為20%。但是,重慶國投也許并不愿意讓出大股東的位置。在三峽銀行籌建之時,中國人壽即希望以第一大股東身份入主,不過被重慶國投拒絕。
誰料到,兩年之后,不僅難以取得大股東的位置,甚至連增資擴股計劃都未能參與。
坎坷銀行夢
“無論是城商行還是農商行,一旦引入海航這樣的外省份戰(zhàn)略投資者,就會單純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并且海航還一直強調控股權,地方政府很難同意。”
當初為了能成功取得銀行牌照,海航集團還做了第二手準備。2010年8月,海航集團與重慶市國資委簽署協(xié)議,其計劃以發(fā)起股東身份參與兩江銀行的籌建。
兩江銀行是重慶兩江新區(qū)的配套項目之一,類似于浦東發(fā)展銀行之于上海浦東新區(qū)、渤海銀行之于天津濱海新區(qū)。
兩手準備無疑增加了海航集團取得銀行牌照的幾率。但事到如今,兩江銀行的籌建工作也未見進展。
海航參股、控股銀行之路所經歷的挫折還不止這些。
2011年11月17日,上海盛融曾將其所持有的上海農村商業(yè)銀行1.54%股權(7700萬股)在上海聯(lián)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掛牌總價格為4.9億元。據(jù)了解,最終勝出者為海航集團旗下機構“海航資本”,但其后各種原因,此筆交易最終被迫中止。
“城商行、農商行,發(fā)展過程中遇到資金瓶頸需要增資擴股時,引入的戰(zhàn)略投資者大多為該省市的知名企業(yè),或者直接是國資委下屬企業(yè)去認購。”一名上海銀行業(yè)分析師向記者分析。
“無論是城商行還是農商行,本身與當?shù)卣?、當?shù)仄髽I(yè)就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地方政府并不想打破這樣的格局。同時這些銀行也承擔著一些地方政府‘公益性’的發(fā)展任務,比如政府給予財政稅收優(yōu)惠政策引導農商行堅持‘三農’業(yè)務,一旦引入海航這樣的外省份戰(zhàn)略投資者,就會單純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并且海航還一直強調控股權,地方政府很難同意。”上述分析師說道。
打造金融帝國路尚遠
在整個金融版圖中,銀行模塊只有2010年12月掛牌成立的營口沿海銀行,在四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籌建,海航作為大股東持20%的股份。
近年來,海航通過旗下“海航資本”公司的運作,參股、控股了不少金融機構,也為海航通過融資、并購、質押、擴張的路徑提供了便利。
尤其是2009年開始,海航加大了在金融領域的投資力度。保險和融資租賃是其主要的兩個發(fā)力方向。
在保險領域,2009年,海航集團與臺灣新光人壽保險公司合資組建了新光海航人壽保險公司。
2010年6月,天津渤海保理公司、天津渤海通匯貨幣兌換有限公司和天津渤海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同時開業(yè),三個項目均為天津市第二批20個金融創(chuàng)新項目,也均為海航集團所控股。
其中,渤海通匯貨幣兌換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1億元,是國內第三家貨幣兌換公司。
海航集團并不滿足于此。2010年9月,??诿捞m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六家企業(yè)以15.413億元的價格獲得民安保險全部股權。而在這六家企業(yè)中有四家是海航集團下屬或關聯(lián)企業(yè)。交易完成后,海航集團已經擁有保險壽險和財險牌照。
此外,存續(xù)信托規(guī)模超過300億元的渤海信托控股股東也為海航集團。2011年渤海租賃成功借殼上市,海航作為大股東持有上市公司渤海租賃44%的股權。
據(jù)海航資本官網顯示,截至2012年9月底,海航資本資產規(guī)模超過2300億元,擁有各類成員公司近30家。金融業(yè)務服務網點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悉尼、倫敦、都柏林、奧斯陸、紐約等30個大中城市。
然而,在整個金融版圖中,銀行模塊只有2010年12月掛牌成立的營口沿海銀行,在四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籌建,海航作為大股東持20%的股份。
今年以來,對于高負債運行的海航集團資金鏈的擔憂再次蔓延,不少機構有意回避海航相關項目,甚至列入“高危交易對手”黑名單,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也開始變得艱難。這種情況下,入股銀行、拓展融資渠道的需求便顯得更為急迫。
毫無疑問,只有自己掌控的金融機構才能夠毫不猶豫地為海航的繼續(xù)擴張不斷供血、保駕護航。
海航的發(fā)展、擴張,甚至得以運轉下去的核心命脈便是資本,它演繹著如何依靠不斷的資本供應去撬動一個龐然大物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能否繼續(xù)下去,關鍵還在對資本的把控力。
因而如何入股金融機構、打造金融控股集團對于海航來說意味深遠。